10月1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啟動2022年度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有關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2〕325號,以下簡稱《績效國考》),10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召開2021年度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視頻會議。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在會上再次強調,要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合理運用考核結果。公立醫院都在忙著“備考交卷”,好的“成績”不僅影響醫院“面子”,還影響到醫院“票子”,更影響到醫院發展的“路子”,甚至影響到領導的“帽子”。各家醫院都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績”積極“備考”努力,有政策自然會有對策,在備考中容易出現的五個問題需要引起關注,讓績效國考成績更加真實、公正。
1、第一思考:門診人次數真實性
績效國考指標中,與門診人次相關的有門診人次數與出院人次數比、門診患者基本藥物處方占比、門診患者平均預約診療率、門診次均費用增幅、門診次均藥品費用增幅等5個指標,門診人次數的真實性影響到這些指標。
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 (2022 版)明確,門診患者人次數僅以門診掛號數統計,不包括急診患者、健康體檢者。新冠疫情以來,許多醫院做核酸檢測業務,一些醫院了解門診人次數對績效國考幾個指標成績的影響,提前做了“手腳”,把一些核酸檢測患者通過醫院系統統計到入門診患者人次數,6個指標考試成績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1)門診人次數與出院人次數比= 門診患者人次數/同期出院患者人次數
績效國考希望三級醫院降低比值,門診人次“虛增”,該比就會上升,。特別是一些地方醫保部門考核門診人次入院率,作為評價入院是否合理性的評價指標,入院率太高有可能存在低標入院,入院率太低表明醫院住院醫療服務能力不高。門診人次“虛增”對國考成績是“負影響”。
(2)門診患者基本藥物處方占比 =門診使用基本藥物人次數/同期門診診療總人次數 × 100%
醫院國考是希望占比越高越好, 門診人次“虛增”,會影響到該指標的下降,對國考成績是“負影響”。
(3)門診患者平均預約診療率= 預約診療人次數/總診療人次數 × 100%
績效國考希望該指標越高越好,一些醫院把核酸檢測納入醫院系統統計,該指標會提升,門診人次“虛增”對國考成績是“正影響”。
(4)門診次均費用增幅 = (本年度門診患者次均醫藥費用 -上一年度門診患者次均醫藥費用) /上一年度門診患者次均醫藥費用 × 100%
績效國考希望該指標越低越好,門診人次“虛增”,次均費用增幅就會降低,直接影響到該指標的真實性,對國考成績是“正影響”。
(5)門診次均藥品費用增幅 = (本年度門診患者次均藥品費用 -上一年度門診患者次均藥品費用)/ 上一年度門診患者次均藥品費用 × 100%
績效國考希望該指標越低越好,門診人次“虛增”,次均藥費費用增幅就會降低,直接影響到該指標的真實性,對國考成績是“正影響”。
思考:門診人次數內涵界定修正,對于體檢、核酸檢測人次剔除評價,真實反映實際門診患者診療人次,明確通過掛號為發生藥品、醫技檢查項目的人次不納入統計在內。在醫院運營績效輔導實際工作中,發現科室和醫生為了降低門診次均費用,采取空掛號“零處理”的現象,醫院經濟運營績效管理不納入考核指標。
2、第二思考:.醫療服務收入內涵界定
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檢驗收入)占醫療收入比例,作為績效國考評價醫院收入結構的重要指標,對醫評價醫院服務能力和范診療行為規范性及藥品和耗材使用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作用。醫院也在努力提高醫療服務收入占比。
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 (2022 版)對醫療服務收入占比指標說明。
醫療服務收入占比 = 醫療服務收入 /醫療收入 × 100%
(1)分子:醫療服務收入包括掛號收入、床位收入、診察 收入、治療收入、手術收入、護理收入等。不包括藥品、耗材(即 衛生材料)、檢查檢驗收入。
(2)分母:醫療收入是指醫院開展醫療服務活動取得的收 入,包括門急診收入、住院收入和結算差額。
(3)由于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檢驗收入) 占醫療收入比例受多種因素影響,為使數據盡量可比,通過反映疾病復雜程度的病例組合指數(CMI)校正。
影響醫療服務收入的因素較多,目前最主要的要關注會計報表中事業收入項下的醫療收入,門診和住院的“其他收入”和“結算差額”發生額變化。關注體檢收入、核酸收入等對其他收入的影響。更應該高度關注“結算差額”的變化,醫保結算差額醫院是不是及時銷賬是關鍵,許多醫院沒有很好的使用該科目,對醫保結算差額采取應收款項掛賬,導致醫院會計信息失真。
思考:對醫療服務收入和醫療收入考核指標重新界定內涵,更加便于評價分析醫療服務。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醫技檢查、體檢、核酸等收入),醫療收入(不含體檢、核酸等收入)。
3、第三思考:收支結余核算
在績效國考中,“收支結余”以“醫療盈余率”表述,即 醫院醫療盈余占醫療活動收入的比例。
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 (2022 版)對該指標說明。
醫療盈余率 = 醫療盈余 /醫療活動收入 × 100%
(1)分子:醫療盈余是反映醫院考核年度醫療活動相關收 入扣除醫療活動相關費用后的凈額。不包括具有限定用途的項目 資金盈余。醫療盈余=“財政撥款收入”下“財政基本撥款收入”+“事業收入”下“醫療收入”及“非同級財政撥款”+“上級補助收入” +“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經營收入”+“非同級財政撥款收入”+“投資收益”+“捐贈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其他收入”-“業務活動費用”下“財政基本撥款經費”和“其他經費”- “單位管理費用”項目下“財政基本撥款經費”和“其他經費” -“經營費用”-“資產處置費用”-“上繳上級費用”-“對附屬單位補助費用”-“所得稅費用”-“其他費用”
(2) 分母:醫療活動收入包括“財政撥款收入”下“財政基本撥款收入”、“事業收入”下“醫療收入”及“非同級財政撥 款”、“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經營收入”、 “非同級財政撥款收入”、“投資收益”、“捐贈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其他收入”。
從說明可以看出,影響醫療盈余率的因素有很多,會計核算的規范性,直接影響該指標的真實性。部分醫院會計核算不規范,或者為了績效國考成績,主要通過“調劑收入確認、延遲或預提費用”等例如,收入結算差額調劑法、其他收入往來調劑法、衛生材料延遲出入庫調劑法、績效工資延遲發放法、虛擬費用待攤與預提法等,人為調節“醫療盈余率”,沒有盈余有可能影響到醫院員工的薪酬總量,導致該指標“虛盈實虧”許多醫院“潛虧”在水下。
思考:對于醫院來說,全部收入核算,“醫療收入”更具有可比性,財政撥款收入及其他收入不具有可比性;全部支出核算,“業務活動經費”項下“其他經費”以及單位管理費用項下“其他經費”根據可比性;是否在醫療盈余率指標下,增加醫療結余率和單位管理費用率指標,更加了解醫院系統中醫療業務運營和管理水平。
醫療結余率=[醫療收入-醫療業務支出(其他經費)]/醫療收入×100%
單位管理費用率=單位管理費用/醫療活動收入×100%
4、第四思考: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主要評價目的,反映負債合理性,引導醫院避免盲目負債擴張或經營,降低醫院運行潛在風險。計算公式:
年度醫院負債合計與資產合計的比值。
影響醫院資產負債率的因素有很多,需要關注,一是,醫院與醫保之間關系問題,主要反映在應收醫保款長期掛賬問題,歷史因素導致,許多醫院與醫保結算存在差額,醫院記賬收入大于醫保結算支付,導致巨大的差額長期掛賬,在會計報表上是債權,影響醫院的資產負債率計算偏低,如果巨大的債權轉換為費用,直接影響到醫院資產負債率真實性。二是,醫院或有負債問題,一些醫院為非醫院自用銀行貸款擔保,由于貸款方不能按期履約,醫院銀行賬戶被凍結等,這些因素應引起高度重視。
思考:資產負債率指標,是反映醫院運營安全性的重要指標,醫院會計核算的規范性是基礎。流動比率對于醫院運營影響更加關鍵,在資產負債率下,增加流動比率指標,有利于評價和對比。
5、第五思考:增加經濟運營分析考核指標
面對疫情的沖擊,伴隨著醫保DRG/DIP付費制度改革重錘落地,醫改新時代賦能醫院高質量發展,加強精益運營管理成為目前醫院重中之重,發揮績效國考指揮棒作用,豐富醫院運營質量分析考核指標,推動醫院更加關注運營管理,向管理要效率和效益。
2020年,國家衛健委下發《關于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國衛財務函〔2020〕262號),出臺《關于加強公立醫院運營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衛財務發〔2020〕27號),明確指出,當前,公立醫院收支規模不斷擴大,醫教研防等業務活動、預算資金資產成本管理等經濟活動、人財物技術等資源配置活動愈加復雜,經濟運行壓力逐漸加大,亟需堅持公益性方向,加快補齊內部運營管理短板和弱項,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連續下發《關于印發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印發公立醫院成本核算規范的通知》、《關于印發衛生健康領域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實施方案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2022年4月,再次下發《關于在全國范圍內持續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的通知》。2021年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結果顯示,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余為負的占比43.5%,較2019年增加25.89個百分點。醫院經濟運營管理“壓力山大”。
思考:發揮績效國考發揮公益性導向的同時,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就很難確保實現較好的社會效益。增加經濟運營“指揮棒”導向作用,引導醫院從粗放式規模擴張模式,轉向精益內涵質量效益提升,更加關注經濟運營管理,彌補增加經濟運營分析指標。
(1)每醫師日均門診人次:分析評價各醫院醫師門診工作效率;
(2)人均醫療手術水平:分析評價醫院人力資源配置合理性情況;
(3)每平方面積醫療收入水平:按照坪效分析,分析評價各醫院建筑面積產出效率和效益;
(4)病床醫療收入水平:按照每張病床收益率或床日收益率設置指標,分析評價各醫院每床日產出效益,與床位使用率關聯,評價醫院病床配置合理性;
(5)每元醫療設備醫療收入水平:使用醫療設備收益率,可以按照原值、折舊、凈值綜合分析,分析評級各醫院醫療設備投入產出效率和效益;
總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醫院既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又是經濟運營自主體,面對醫療收費價格的計劃性,面對財政補助的有限性,面對藥品耗材零加成,面對疫情的影響和沖擊,面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倒逼,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安全及患者滿意,是醫院管理永恒的真諦,提質降本增效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謹防醫院為了“應試考核”,偏離醫院管理和經濟運營的自然規律。
文章來源:醫信邦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