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院時代,詳解醫院信息系統建設路徑與領域組成
歷史上生產力的幾次飛躍,都是生產工具的變革、創新和發展的結果,隨著人工智能、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涌現,新的變革已經在醫療健康領域拉開了序幕,技術變革使醫療領域掀起了智慧醫院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熱潮。
2014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發布《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智慧醫院建設。
這是首次提出“智慧醫院”建設,這之后中央和地方發布一系列政策,將“智慧醫院”的建設推入高潮。
從經濟發展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提高。從社會發展來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疾病譜的變化,使醫?;鹬Ц哆^快增長。從醫院端來看,控費的壓力和對醫療安全的需要,是醫院智慧化建設的最直接動力。
新一代國家領導人將數字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要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
因此,數字化創新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動能。數字化創新是指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到研發、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賦能產業現有運行機制和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動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大動力推動智慧醫院建設的發展
無論是醫院信息系統建設還是醫療設備的購置,醫院更新迭代總離不開來自外界的激勵機制,智慧醫院的建設同樣如此。
細數10年來的政策,總計39條政策提及了智慧醫院的建設,而國內外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要建立支撐14億人口的全面醫療體系,智慧醫院勢在必行。
政策背景——三大維度推動智慧建設
第一維度——“需求”拉動。以“患者為中心”的新醫改的實施為醫院的運營、服務質量、區域互聯互通提出了挑戰,按病種收費、控制公立醫院費用增長、取消藥品加成等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對醫院成本控制提出了“需求”。
第二維度——“標準”推動。2016年——2018年均是引導型政策,引導開展醫院信息系統建設,此時醫院不具備評級基礎。2015年原國家衛計委制定《智慧醫院綜合評價指標(2015版)》,首次提出了智慧醫院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這個版本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未實施,但是毫無疑問為智慧醫院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出臺《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明確了在二級以上醫院推廣和規范信息化建設。這之后國家又陸續發布《醫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技術指引(2017年版)》、《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2018)均屬于引導二級及以上醫院開展“開展信息化建設”政策,無硬性考核措施。2017年《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在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開展測評,這是醫院參加績效考核的平臺、是醫院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基礎。2018年底——2019年開始對醫院開展評級,并對績效考核產生影響。
2018年《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標準(試行)》的發布,要求“到2019年,所有三級醫院要達到分級評級3級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級醫院要達到分級評價4級以上,二級醫院要達到分級評價3級以上”,并強調分級評價工作周期為一年,間隔超過2年未參加評價的醫療機構,需再次通過原級別評價后再申請更高級別評價。
國家衛健委還將對每年度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情況進行通報,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對電子病歷評價成果也有考核。
2019年國家衛健委連續發布《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和《關于開展2019年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工作的函》,衛健委決定在應用信息系統提供智慧服務的二級及以上醫院開展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工作,《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提到“引導醫院沿著功能實用、信息共享、服務智能的方向,建設完善智慧服務信息系統,使之成為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開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釋放了政府鼓勵智慧醫院建設的信息,在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也有相應的考核措施。
第三維度——“資金”行動。2016年海南省衛計委率先發布《海南省智慧醫院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指明了海南省智慧醫院建設內容及保障措施。
這之后山西省、重慶市、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等十多個省份陸續發布與智慧醫院建設相關的政策,從智慧醫院建設的范圍到智慧醫院建設的目標、內容和保障措施,做了相應的規范。在各項落地政策中都鼓勵相關部門落實資金保障。
例如,重慶市《關于開展重慶市“智慧醫院”示范建設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醫療機構要創新發展機制,積極籌集資金,保障‘智慧醫院’的建設。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積極與當地發展改革和財政部門協調,爭取本級項目和財政支持?!?/p>
經濟背景——醫療服務機構亟待升級
消費升級,人們呼吁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隨著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增加,人們對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有了更多的需求,也就對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提出了呼吁。
目前很多醫院都提供一體機、自助機,推行手機結算、預約掛號、預約診療、信息提醒以及一系列衍生出來的服務,都屬于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智慧醫院”能夠給患者求醫問診帶來諸多便利。
醫療建設投資增加,醫療服務機構自身升級換代。隨著醫療服務機構數量的爆發,面向醫院的“智慧管理”重要性逐漸凸顯。
醫院運用醫院信息系統進行內部管理,相當于配備了“智慧管家”,有助于醫院開展精細化管理,提高綜合管理水平。
社會背景——醫療服務機構面臨巨大挑戰
衛生資源結構失衡。目前,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但受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離群眾的期待仍然有一定的距離。
“智慧醫療”可以針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提供遠程解決方案。通過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和升級改造,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進一步推動醫療資源從院內向院外延伸、從大醫院向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延伸,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
人口老齡化,醫療服務機構承擔的患者壓力增大。根據國家老齡辦公室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77億人的高峰,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34.9%。
人口老齡化將給未來醫療服務機構帶來巨大的壓力。隨著智慧醫院推出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化應用,對于老人來說,有越來越多的智慧服務可以享受。比如,家里的失能老人或是有長期慢性病服藥的老人,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手段,把用藥的指導延伸到家里。通過“互聯網+”的護理服務,通過家庭病床、上門護理等方式得到滿足。
智慧患者
“智慧患者”是智慧醫院建設的首要階段,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爸腔刍颊摺惫δ苣K覆蓋患者診前、診中、診后各環節。微信平臺、預約分診、預約叫號系統的完善,使病人預約難、排隊時間久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自助機結算系統的普及,大大減少了病人排隊結算的時間;移動醫護、遠程探視、遠程會診系統的建設,則能大幅度提高醫療質量。
具體而言,自助終端機、院內導航系統、醫院APP、床旁結算系統、醫院門診叫號系統、床邊呼叫系統、醫院點餐系統、醫院隨訪系統、智能陪護床等系統均屬于這一范疇。
智慧護理
國家衛健委對護理效率和管理效能的提升十分重視,在《關于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中均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強化護理應用信息體系,減輕護士負荷。
同時,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護理中心在《護理敏感質量指標使用手冊》中規定的13個護理敏感指標已成為衡量醫院護理質量的關鍵指標,其中之一是對護士執業環境的測評。利用醫院信息系統技術改善護士執業環境、提升護士工作效率已逐漸成為醫院的關注領域。
智慧管理
管理對于醫院運營效率的提升作用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而隨著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出現,醫院管理者對于院內管理也逐漸重視起來。在智慧管理中,許多曾經人力的流程正逐漸為醫院所替代。
手術室是醫院最繁忙最重要的部門之一,每臺手術都牽動著眾多人的心,手術中的每一個紕漏都可能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而手術器械作為手術的主要工具,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是每個醫院的迫切希望,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快速的多標簽閱讀能力,可以讓手術器械管理更智能。
智慧教學科研
智慧教學科研是醫院通過數字化升級,構建臨床科研一體化平臺,使醫療產生的臨床數據運用于科研、教學,促進臨床科研成果轉化。醫院智慧教學科研的建立,包括醫院手術示教系統、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手術臨床教學是眾多醫院的任務,培養方式通常是現場觀摩,但是由于現場條件或手術設備的現狀,現場手術觀摩的空間狹窄、參加人員受到限制,同時也給病人正常治療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手術示教系統,采用視音頻數字化編碼轉播示教系統可以在手術室外通過大屏幕觀摩手術過程,進行實時教學,既減少手術室內交叉感染,又可以保障手術室內無菌要求,同時也擴大了手術示教的范圍,從而擺脫了傳統示教模式在時間、空間和人數上的限制。
區域互聯互通
醫院的互聯互通是通過數據資源標準化建設、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醫療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主要包括:醫院信息等級保護解決方案、全面健康信息平臺接口軟件解決方案、互聯智慧分級診療平臺、遠程診療系統。
智慧醫院建設未來的“十大需求”是什么?
第一大需求,提高醫療質量、避免醫療差錯,背后需要有效的數據和必要的人力支持。
第二大需求,醫療安全,通過物聯網技術、智能化技術量化藥品效果,持續監測病人體征。
第三大需求,減輕醫生的勞動強度,提高醫生的效率,將可規范化、標準化的業務自動化,讓醫務人員工作效率提高。
第四大需求,提高患者、醫生的體驗,建設患者服務平臺、優化醫生工作平臺等互聯網應用系統。
第五大需求,優化流程,通過移動端將繁瑣的業務流程簡化。
第六大需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通過物聯網技術、智能化技術、互聯化技術將醫院的資源實現智能化利用,提高專家資源、設備資源、病房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第七大需求,降低醫療成本,建立相應的系統優化醫院管理,實現控費目的。
第八大需求,提高科學決策水平,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第九大需求,提高科技研究水平,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臨床數據價值,助力醫院科研。
第十大需求,醫療協同水平的提高,包括醫院內不同專科實現協同、醫院之間的醫療實現協同、各個系統實現互聯互通。
最后,十大需求之外,醫院的根本在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體驗差”的問題,未來智慧醫院需要改變醫療服務模式,通過“遠程醫療、互聯網醫院”,使未來大部分的疾病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解決,減少病人到醫院就診的服務模式。
文章來源:動脈網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