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覆蓋了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省份,基本完成全國范圍內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規劃布局,減少群眾跨區域就醫。
那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到底該怎么建,才能實現“看病不出省”的目標?本文康康帶您一文全覽~
區域醫療中心怎么管?
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它的運營就體現在管理上——集團化、同質化、長效化。
集團化,它指的是以集團為單位,由主體醫院直接管理區域醫療中心。集團化很好理解,康博嘉服務的萊佛士醫療集團、百匯醫療集團、嘉會醫療集團、哥倫比亞醫療集團、復星醫療集團,都是集團化的代表之一。集團化管理模式下,相應的派出醫生的待遇仍依據主體醫院的制度、激勵來設計,以此來解決和排除醫生的后顧之憂。
同質化,這里的同質化不僅僅是指區域醫療中心派出醫生把更優質的技術、和診療療法帶到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去,更是要將他們的醫療管理經驗進行分享輸出。
長效化,這里是指在區域醫療中心運營期間,需要將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人才,帶到主體醫院(區域醫療中心)進行統一的培訓,提高整體的醫護人才醫療水平和醫療素養,建設好自身的強人才梯隊。只有當地醫療水平提升后,才能進一步地將醫療服務能力下沉到基層,為后面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區域醫療中心三步走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亦是如此,需要從以下三方面有序推進。
1、加強對區域醫療中心的政策引導和財政投入保障。
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需要遵循“地方政府主建+主體醫院主營+依托醫院配合”的核心原則,也就是說,各級政府都要承擔起區域醫療中心的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將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納入到本省的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以及深化民生領域改革重點內容中,進而去協調各項財政投入和保障政策的高效制定。
2、完善區域醫療中心內部組織的管理機制。
各個區域醫療中心的主體醫院,應該通過完善內部領導管理體制建設,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即,中心主任負責區域內各醫院專業檢驗、教學、科研和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上傳下達”),并成立中心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推進;通過制定中心章程,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推動構建更加注重內涵、追求量效提升的中心發展模式和更為精細化、科學化的中心管理模式。
3、加強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轉化的制度改革。
醫院強不強,關鍵看醫療團隊。其中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區域醫療中心應依托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統一培養高素質和復合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高層次人才引進方式,落實中心用人自主權,實行自主招聘,自主確定人才團隊結構,自主進行高級職稱評審,推動高水平人才自由引進和流動。
關于我們
我們的HIS、HRP、HCRM、IIP 貫穿醫療機構整個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全周期:從臨床應用數據,到人財物數據,再到患者服務數據,通過數據集成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最后形成患者全生命周期數據中心和醫療數據中心,成為科研發展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賦能醫療機構實現全面數智化升級。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